对于摄影师来说,无趣又平静的照片大概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东西。遗憾的是,人们并不总活在波澜壮阔中。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拍照无非是一种罗兰·巴特式的“曾经在此”的证明,因而照片也多是浅白而又平凡的物件。然而它们却精确地指向了语言不可触及的区域,照片的世界一片清净。也正因如此,巴特才会在《明室》的第44节提出为何摄影应是通明的,确切的,转瞬即逝的;而非沿袭暗箱的黑暗、含混与不可知。照片的“不证自明”与语言无关,与关于艺术的话语无关。 这组《原乡》,就是这样浅白又平凡的集合。或许是我过于疏懒的缘故,以图用图像来代替语言,用快门留下记忆的残影,才有了这一半黑白、一半彩色的探询“何为故乡”的作品。可是这绝非把照片当做说话的工具。它们之所以被拍摄出来,就是因为“曾经在此”的那些个瞬间不可描述。这些照片原本就诞生于平凡之中,我也不觉得它们背后有任何的隐喻成分,无非是前半部分直接拍摄于我所认定的故乡,而后半部分拍摄于“正在形成的”家乡罢了。几年来几处游走,却也安于一对桌椅,一架好书,说不上颠沛流离。 雨中的人,2015

雨中的人,2015

海中的人,2013

海中的人,2013

蹲于梅花林前小路旁的人,2015

蹲于梅花林前小路旁的人,2015

被投影的翅膀,2013

被投影的翅膀,2013

被抚摸的鱼群,2015

被抚摸的鱼群,2015

待宰的猪,2015

待宰的猪,2015

祈愿的场景,2015

祈愿的场景,2015

木夹子和蔷薇,2013

木夹子和蔷薇,2013

外婆去世一年的清明,2015

外婆去世一年的清明,2015

奔向河川的孩子,2013

奔向河川的孩子,2013

废墟里的牧马人,2013

废墟里的牧马人,2013

他像个孤独的诗人,2013

他像个孤独的诗人,2013

游人与旋转木马,2014

游人与旋转木马,2014

如画的春天,2016

如画的春天,2016

两位朋友,2016

两位朋友,2016

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周末,2016

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周末,2016

2908公寓的傍晚,2016

2908公寓的傍晚,2016

亲密的人她从不让我拍到正脸,2016

亲密的人她从不让我拍到正脸,2016

把紫色的半透明亮片挡在镜头前面,2016

把紫色的半透明亮片挡在镜头前面,2016

被光分割的门,2016

被光分割的门,2016